從出席各種記者見面會到赴各種企業調研,盤點總理李克強的講話,會發現有兩個被強調得最多的關鍵詞,一是“改革”,一是“就業”。而且這兩個關鍵詞常被放在一起說:加力改革,力保就業——這被不少專家看作是“總理經濟學”的核心。確實,改革與就業密不可分,現在已經形成共識,改革是中國最大的紅利——而“紅利”具體表現在哪裡呢?無疑,就是就業。
  從中國人的習慣說法就知道“就業”多麼重要,謀生叫“糊口”,崗位叫“飯碗”,受雇叫“混飯”,花積蓄叫“吃老本”,混得好叫“吃得開”,受人歡迎叫“吃香”。總理在今年兩會後的記者見面會上動情地談到過他見過的“零就業家庭”:一個家庭沒有一個人就業,真是毫無生氣,沒有希望。生存最底線的需要是溫飽和希望,而有了“飯碗”才有希望,就業自然就是最大的民生了。從“飯碗”看待中國的改革,會發現30多年來的市場化改革最大的紅利就是創造了無數“飯碗”,也就是巨大的就業機會。得就業者得天下,為老百姓贏得了飯碗,就贏得了改革,贏得了民心。
  以下這組數據最能說明中國改革的“飯碗經濟學”:市場化改革提供了巨大就業增量,不僅1億多農村富餘勞動力有了飯碗,而且數以千萬計的城市新增勞動力與下崗職工,也主要通過走向市場而獲得了飯碗。統計顯示,GDP每增長一個百分點,就可以拉動上百萬個就業崗位,讓上百萬人捧到飯碗。中國8%以上的增長率維持了多年,支撐了無數人的飯碗。
  正在進行的這場改革,也是以飯碗這個最大的民生為導向的。當下改革最大的特征是放權,將一些集中在政府手中的權力讓出來,放權給市場,放權給社會,放權給公民。放權帶來的最大紅利,就是就業機會。發達國家和中國的就業經驗都證明,是“小企業”在更多支撐著“大就業”,而不是那些巨無霸的“大企業”。
  為什麼高層領導對中小微企業的生存和發展那麼念茲在茲?稅收改革要助力小微企業,金融創新要有利於小微企業,關鍵領域要降低中小企業的進入門檻,就因為意識到中小微企業的“就業最大容納器”的作用。
  改革創造新的就業機會,有兩層意義,一是放權改革,在創造就業崗位中給無數人增加了就業機會,另外一層常被忽略的意義是,通過“限權改革”使就業機會更平等,使一些昔日被特權所壟斷的就業機會向每個人平等地開放。對多數人來說,這實際上也是一次增量改革。這樣的改革雖然從總量上沒有增加新的就業崗位,但過去有些崗位被內部人士壟斷,如今每個人都有機會平等地去爭取了,對很多人就是“多”出來的就業機會。
  如果“飯碗”被個別特權人士和內部人士所壟斷,那就不是就業機會,而是固化的特權福利,改革從既得利益者那裡搶出這些飯碗而放到市場上,就是創造了新的飯碗。從推行機關事業單位的人事管理制度改革,到促進企業在用人制度方面的改革,打破“內部招聘”,嚴禁“蘿蔔招聘”,推進公務員招考的公開透明,綁住權力的手,擠壓“關係招聘”的空間,這樣的限權改革也創造了很多就業崗位。
  改革創造新的就業機會,另一層更重要的價值在於就業者自身。這個命題上,我們都有一種天然的惰性,天經地義把自己當成一個改革的受益者,站在“享受改革紅利”的角度看待這場改革:改革是別人的事,別人在通過改革為我們創造就業機會,我們天然地需要一個別人準備好的就業崗位。
  這種思維是錯誤的,改革創造新就業機會,不能等別人提供果實讓你享受,每個就業者也要去改。比如要改革自己的就業觀念,才會創造出就業機會,政府力推中小微企業,可如果一些人眼高手低,只盯著北上廣深,只盯著大城市的大企業,對很多條件不錯的中小微企業拋出的橄欖枝視而不見,那麼別人創造再多的就業機會也沒有用。  (原標題:中國改革的“飯碗經濟學”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epbxmybbbxwl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